欢迎访问学习雷锋网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学习雷锋 做文明人 办公益事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0/12/13 19:26:32 人气:240 标签:

  学习雷锋  做文明人  办公益事
    ——记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杜思凤
         总编:杨建红 主编:胡奇强 特邀记者:闫汝山
2.jpg       

        近日,笔者在淮阳区朱集乡采访精神文明建设,所到之处听到人们议论朱集乡杜楼村民杜思凤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事迹,无不称赞他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于是,笔者闻名来到朱集乡杜楼村,在这里笔者得知,杜楼村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文明村庄。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个千把人的村庄就产生杜有忠、杜恒荣、杨秀荣、杜有章4位河南省劳动模范,其中杨秀荣就是杜思凤的娘。生于斯长于斯的杜思凤耳濡目染,年轻时又正值学习雷锋的热潮中,雷锋精神在他的心中刻上了深刻的烙印。因而他养成了乐善好施,热心助人的性格,村民们都说他是村里爱管闲事的热心人。杜思凤却说“闲事本来不闲,有时候弄不好会酿成大事,坏事,所以得有人管。”  十几年来,他依靠着党的好政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勤劳致富路。如今,孩子成年外出挣钱。杜思凤工作退下来后,儿子让他在家里与妻子照护孙子孙女,本来应该轻闲的他却怎么也闲不下。 他不愿安享清闲,时时关注民生利益,心系村里精神文明建设,发扬青年时代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积德行善,富及乡邻,建设文明乡村。他志愿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什么环保卫生,修桥铺路、帮贫济困、调解民事纠纷等等,都一一过问。党支部鼓励他,村干部支持他,村民群众拥护他,四邻八舍信赖他,他成了村民们的主心骨。时间一长,便得了个“编外村官”的雅号。什么编外学雷锋团长、编外文艺队长,编外红白事大管家、编外法官,他却也乐意承当。
      说他是“编外”,就是说杜思凤干的事情全是没有工资的义务工吧!说他是“官”,不过是杜楼村委的一个监委主任,其实算是个“闲官”。可是,他却比那些带长字的还要忙,因为他爱管闲事,舍不得轻闲。这就是杜思凤的个性,知道他的人无不竖起大姆指为他点赞。

       编外大管家
       提起杜楼村办红白喜事,都称杜思凤是村里的“大管家”。因为他看到脱贫致富了的村民们,在办理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比排场,动不动就招待几十桌,每桌席面就得三五百元。人们攀比之心与日倶增,造成铺张浪费不说,更给村民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实在承受不了,村民们经常怨声载道,与党和政府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杜思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找到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找到村干部,说了组建红白理事会,防止吃喝浪费风的想法,得到了全村党员干群的理解和支持,村民们推荐他做了理事长。2018年春节前,杜楼村在全乡率先组建红白理事会,顶着不良民俗的压力,硬是自找闲事,自吃苦头,管起了村里的红白喜事,做起了名付其实的“大管家”。制订了红白事招待公约,义务为乡邻操办红白喜事,率先推行文明办事的新风尚。
       杜思凤是那样的负责,谁家有红白事,他都亲自过问,严把标准,帮助办理。坚持红白喜事请客招待,早晚两餐一律吃大锅汤。2018年春节前夕,村民杜如更儿子结婚办喜事,为了显排场,暗地借钱准备大操大办。杜思凤来到他家,苦苦相劝,让他率先带头执行办喜事早晚餐大锅汤,吃白馍的标准,让大家吃饱为目的。杜如更怕这样办人家笑话,还不太乐意。后来在杜思凤的思想工作下免强照办了。思凤跑前跑后,一管到底。最后一算,这喜事办下来,节约资金一万余元。不但没有借钱,还收入近万元呢!如更別提多高兴了。从这开始,杜楼村民们谁家有了红白事,他就去谁家商量,参照这个标准办理。3年来,杜楼村红白事办了一二十家,有人给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节约开支10多 万元。重要的是带动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村民逐渐形成了良好文明风气,在当地影响极大,杜楼村被周口市命名为生态文明村。

        编外文艺团长
       杜思凤看到村民们工闲时间除了看电视,不是打扑克,就是下地棋外,缺乏精神生活,就积极带动村民组建舞蹈文艺团队。面对村民的保守思想,他冲破封建思想观念,苦口婆心动员几位能唱歌会跳舞喜欢活动的妇女,打破她们的思想顾虑,组建起30多人的民间舞蹈队。他自掏腰包1000多元,无私奉献文艺队,帮助他们购买文艺道具,还为文艺广场安装夜灯。文艺队每天在广场唱歌跳舞,村民纷纷前来观看,看着看着便学跳起来。每天晚上,广场上热闹非凡,生机勃勃。文艺队还不断去外村进行文艺交流,去县、乡比赛,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
   在全国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中,杜思凤又在全淮阳区率先组建起杜楼村学雷锋团队,自己担任团长,带领团队成员做好事,办实事,助人为乐,为全市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带了个好头。2020年11月27日,中国学习雷锋网总编、中国好人春晚总导演、雷锋精神万里行杨建红主任亲自来到朱集乡杜楼村,为他们授牌表彰。他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外法官
        说起民事纠纷,是农村里常见的矛盾。杜思凤看到个别村民有时因小失大,小事酿成大事。谁家有了矛盾纠纷,爱管闲事的他就主动前去劝说。可别说,他一管就行,成了村里的编外法官。为了有理有据的调解村民纠纷,他买来有关法律知识书籍,常看电视法制频道,学法懂法用法,时间一长,他这个“编外法官”与民事调解结下了缘分。有时比法官还忙,村民们有事都愿意来找他管。无论婚丧纠纷,打坏猪羊,兄弟不和,两口子闹气,邻里纠纷,村民们都来找他管,他也乐意管。常言说:管闲事,生闲气,他从不顾这些冷言碎语。他调解矛盾从不徇私情,不吃请受礼,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2018年,村民杜某某儿子因吸烟喝酒无度,夫妇生气。其孙子孙媳也生气闹离婚,都不愿养活杜某,一家人闹成一碗粥。杜某找到他把情况诉说后,思凤经过在心里掂量,来到他家,烟不抽,茶不喝,为他们讲法说理,采用协议形式,以法签合同约束每个家人,圆满解决了问题,一家人和睦如初。
      去年,村民雷某兄弟不和。一天,两家因小事吵架,矛盾升级,眼看两家人要动武。杜思凤正吃饭,听人说了这事,放下饭碗,就连忙跑去。面对这种局面,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苦口婆心,一天去他家三趟,真情感动了兄弟二人,终于化解兄弟矛盾。
       今年4月份,二村民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又拿抓钩又掂棍,眼看一场恶斗就要发生。杜思凤知道后,及时赶到现场,耐心地向当事人讲刑法,谈利害,摆道理,辨是非,反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以法合理断“案“。终于使当事人心悦诚服,言归于好。
        几年来,杜思凤调解民事纠纷十几起,无一起民转刑发生,全都化干戈为玉帛。为做好民调工作,他不怕麻烦,口不离法。他说:“只有学法、知法、懂法,才能说法、传法,增强调解本领。在民事调解中,一次次使当事人受到法制教育,做到调解一件事,教育一片人,成功率在100%。
        采访快结束时,问他杜思凤意欲何求?他憨然一笑,风趣地说:“不为吃,不为钱,只为大伙都平安。为了村民好风尚,多管闲事理应当”。最后,我祝福他,学雷锋精神,办公益事业,做文明好人。但愿这个编外村官不是叫出来的……

本文网址:http://www.xxlfgw.com/show.asp?id=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