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邓州优秀历史文化卷一:红色基因传承篇
总编:杨建红 副主 编:范京磊 编辑:大汕
邓教之窗 2025年05月16日 16:18
邓州市教体局关工委李明合编辑整理 二0二三年十二月 《邓教之窗》编者按语:古韵邓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底蕴厚壤;天佑邓州,浩浩汤汤;人才辈出,起伏跌宕;秀才举人,响彻邓襄;进士状元,名相名将;崭露头角,百世流芳;三贤达人,堪称榜样;铁玄张巡,吾辈敬仰;双回双城,特色张扬;邓州文化,值得褒奖。
追溯邓州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邓国、穰邑和邓州,从官府到庶民,世世重教,代代书香,其读学之风、重教之习,辈辈传承。如侯国有国学(或曰太学),州县有庠序,乡里有社学,家族有私塾。使得邓州历代书香馥郁,文风昌盛,社会清明,民风淳朴,千业发达,出类拔萃人物葳蕤而生;才会在汉代实行辟举制度、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涌现出了孝廉68名、文武科状元3名、文武科进士66名、文武科举人202名、贡生600名、监生171名、秀才数千名的杰出学子。他们之中,既有贤相良将,也有巡抚太守,既有名医名师,也有县丞书吏等。近现代以来,我市走出的优秀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有的从仕勤政,成为一代名人;有的致力科研,贡献卓著;有的执着教育,成为名师鸿儒;有的出入经典,著书立说;有的经商创业,成为巨贾豪富等,其名人名家难以数计。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伟大事业、基础工程,为全市社会各界所共识和共举。
今天《邓教之窗》推出【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盘点篇,旨在挖掘邓州历史文化、传承邓州历史文脉、弘扬邓州千年古城风采、让邓州古老大地更加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特别是三贤三将三状元三个逃荒要饭进士篇,让老师家长告诉孩子读后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一是人穷志不短,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实现抱负梦想,只有读书才能感恩他人、造福社会;(像三进士那样);
二是当官必须清廉、心中装着百姓,一切为人民福祉着想,不计蝇头小利,不能鼠目寸光。要胸怀之大,格局之广。(像三贤那样);
三是做人要忠心耿耿,不为三斗米而折腰,不为个人私利而抛弃国家利益。要铁骨铮铮、宁死不屈、鞠躬尽瘁、百世流芳。(像铁玄、张巡、李贤那样)
逃荒要饭三进士:
白牛逃荒要饭定居湍河三里河的王世仁; 方城逃荒要饭定居城东丁家营的吴阿衡; 逃荒要饭艰苦求学陶营定居读书的周斌州 亲爱的读者:为了大家参阅方便,我把搜集整理到的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乡土教材编辑在一起,分为三卷。其中卷一为红色基因传承篇,主要选取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和人物故事,学习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突出贡献精神;卷二为历史人物励志篇,邓州历史悠久,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学习他们如何励志刻苦求学、如何廉政为官、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优良品质;卷三为名胜古迹景观传说篇,了解邓州文化源远流长、响彻古今中外。激发热爱邓州、建设邓州、创造邓州美好明天做出巨大贡献!
探寻邓州优秀历史文化 卷一:红色基因传承篇
红色基因传承篇 1.邓县党支部创建第一人——郭绍义
郭绍仪(1905 一 l988 年)字严甫,幼名中堂,曾用名少义。邓州市白牛乡郭庄村人。幼读私塾,后入县立高等学堂、简易师范学校读书,l925 年在信阳豫南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l926 年3月底,中共豫陕区党委选送郭绍仪等 l0 位青年到广州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学习结业郭绍仪回到开封,省委派郭绍仪回邓县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在邓县城内,郭绍仪以筹备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召集一些青年学生和小学教员,举行形势座谈会。农历腊月,因于学忠部四个师兵力从老河口围攻邓县县城,郭绍仪出城回家乡。
1927 年春,郭受湖北省农民协会派赴应山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开展农民运动。l0 月经鄂北特委批准回邓,在邓东郭庄一带继续开展革命工作,培养并发展单德炳、刘西阁等为共青团员,后转为共产党员。l928年 2 月参与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工作,被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农运工作,在一小放寒假期间,借一小校舍,开办了一期“邓县农民运动训练班”。还挂出了“邓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的牌子。农运训练班有知识分子和小学教员二、三十人参加,开办半月,在此期间,郭绍仪还带领学员去扒了城隍庙的判官和小鬼泥像。姚雪垠曾参加这期训练班。
l928 年春。在南阳中心县委领导下,郭绍仪在邓县白牛、汲滩一带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贫农会员,建立贫农会小组。
1928 年秋,郭绍仪到汲滩县立五小当教员,成立了邓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汲滩支部,不久改为邓县特委,郭绍仪任书记。先后发展党员多人,建立党支部与党小组多个。
1929 年 7 月,建立中共邓县委员会,郭绍仪任委员,负责农运工作。会上,郝久亭以豫西南特委书记身份组织讨论邓县农民大暴动问题,郭绍仪认为缺乏最起码的条件,坚决反对暴动。郝久亭下令:“必须立即暴动,就是一个人也要暴动,否则执行纪律!”郭绍仪只好保留意见,执行命令。会后,郭绍仪回汲滩,选择邓东新野北的大湖坡作为起点,进行农民暴动的准备工作。 时值民国十八年年成,群众生活十分困苦,而统治这一带的反动豪绅王文彩,趁灾荒之际,搜刮民财,民愤极大。经过秘密串连,决定 l929年 7 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以三声土炮为号令。到时,十几个村子一千多群众,在大湖坡党支部领导下,分三路向王集进发,王文彩逃跑,群众分了他家的粮食财物。 1929 年秋末,郭被迫离开邓县,到南京《大河日报》社当校对几个月,1930 年秋到信阳,1931 年春,郭到《西安日报》社当校对,同年秋到三原县第三职业中学教语文兼校长秘书。l932 年春,到山东烟台益文商业学校教高中历史,后又在山东泰安育英中学和镇平职业学校任教。
l938 年 7 月,郭绍仪从邓县出发,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关中旬邑县陕北公校一分校学习。10 月间学习结业,一行 30 多人,前往延安,在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郭绍仪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总校理论研究班继续学习,还经常集合在操场上和抗大学员一起,听毛主席讲课。
l938 年 12 月,随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晋东南根据地,任抗大一分校教员。l939 年 11 月,一分校继续东进,深入山东敌后办学。直到 l945 年 9 月五年半时间,分校办六期,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绍仪随山东军区教导团(即原抗大一分校)挺进东北。后调辽宁省委工作团,在辽东、抚松等县参加土改。l948年秋,调辽宁省教育厅作地方教育工作。l949 年夏,随东北军政大学赴武汉。1950 年调北京,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审判工作。1958 年在中央党校学习。1958 年秋,调天津市宣传部作干部教育工作。
1972 年春,调天津市委党校,作党史研究工作。
l982 年,郭绍仪离休后,继续从事党史研究工作。 郭绍义革命先烈于1988年去世
红色基因传承篇 2.雁北司令革命烈士梁雷
梁雷,原名梁德谦,曾用名梁雨田,生于1911年1月。原籍河南邓县(现邓州市)刘集镇齐集村梁营,后迁居邓州市现湍河办事处梁庄。1928年入开封师范学校读书,在校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后到河南泌阳、杞县、民权、邓县等地教书,曾任杞县大同中学教务主任,与赵伊坪、王衡儒等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校内组织“读书会”等抗日团体,办校刊宣传抗日救亡,为党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同中学有大批学生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抗日部队。梁雷受中共河南临时工委派遣,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工作,被任命为“牺盟会”雁北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兼雁北十三县游击司令。同年9月,梁雷率领部队先入平鲁,再进偏关。10月,梁雷兼任偏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雁北地区广泛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斗争,一时声威大振。1938年2月,日、伪军集结兵力“扫荡”偏关县等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梁雷率政府机关转移至柏家嘴村。3月18日,被伪军数百人包围。梁雷在战斗中负伤倒地,被日军刺死。日军将其头颅割下,挂在偏关县南关城门示众。
刘集镇齐集小学把抗日英雄烈士梁雷展馆建在校内,让孩子们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每学期,学校都请老干部、革命军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回忆当年的腥风血雨,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一个个动人的革命故事,化作对孩子的无声教育,滋润孩子的心灵。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或时间观看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影片。
红色基因传承篇 3.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杨蕴玉
杨蕴玉 ,女 ,河南省邓州构林人,1963年7月21日,在首都机场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离休干部杨蕴玉同志(享受部长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3日9时4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杨蕴玉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真正与杨老接触是2012年。那年,我牵头编辑反映抗日英雄梁雷事迹的《民族魂》一书。因梁雷是杨老的老师和革命引路人,又是作家姚雪垠的好友,所以杨老和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就成了《民族魂》的主要推动者、资料提供者和撰稿人。从此,我和杨老开始了近距离交往,成了忘年交。近几年,除无数次通电话外,我每年都要去北京拜访杨老一次。随着交往的增多,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在我心中牢牢扎下了根,再也挥之不去。
杨老18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19岁就担起了县委书记的重担,把青春献给了太行山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进京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34岁调全国妇联,任常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和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文革”后复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分管外事工作,为促进中国与世界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退出领导岗位后,她又担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继续发挥着余热。
她是 一名旧制度的叛逆者。杨蕴玉于1919年出生于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构林镇一个地主家庭,但她骨子里生就了向往人身自由,追求社会正义的性格。17岁就写出了《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论三从四德》的作文,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就在那一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也为了继续深造,毅然离开舒适的家庭到开封求学,一年后再因家庭逼婚,只身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军政训练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涯中,她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谋解放、谋平等、谋权利、谋尊严,成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人物。
她是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她志存高远,自幼就立志报国。十二、三岁的小小年纪,当读《岳飞传》 读到岳飞被害时,恨死了卖国贼,气得把书摔在地上,趴在桌子上痛哭。“9·18”事变后,她随学生上街游行,因个子小,便站在凳子上,手持小红旗,哭诉日本暴行。17岁在开封女师读书时就参加了“民先”(即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被学校开除。18岁那年,终于找到了共产党。自此,跟着党奋斗了七十多年。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她对党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曾从县委书记之职调到县妇女部长的岗位,她无怨无悔。曾以六个孩子的妈妈之身,两次出任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长达四年之久,她义无反顾。就是在“文革”中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她也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增瓦的机会。直到晚年,她的信仰仍没有丝毫动摇,她常说:“夕阳迟早是要落山的,但它的颜色始终是红的。”她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她是一名拼命三郎式的实干家。她常说:“共产党人干事,就要雷厉风行,”她的一生,可谓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一生。1938年初,任晋东南牺盟总会锄奸部部长时,她面对日军侵略、根据地初建、形势混乱的局面,快刀斩乱麻,果断处决了一批甘心事敌的汉奸,大长抗日志气,老百姓称赞她比“男人还厉害”。在左权县抗日战争的7年里,她冒着硝烟炮火,踏遍了左权县的山山水水,历经了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与左权人民生死与共。1940年百团大战刚结束,接着是敌人疯狂的报复性秋季大“扫荡”。形势非常严峻,而当时的左权县委只有任副书记的她一人在岗,而且刚生了孩子七天。她咬着牙拖着虚弱的身体,翻山越岭安排反“扫荡”后的善后工作,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新中国成立之初,30岁的她担任北京市封闭妓院的副总指挥,女扮男装,进人妓院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参与组织指挥,一夜之间封闭北京224家妓院。后来又主持北京妇女教养院工作,硬是把一千多名妓女由鬼变成人,使她们从黑暗走向了光明。1963年在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上,挺身而出,与国际民主妇联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反华言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
她是一名优良作风的践行者。她常说“自己是甘心情愿为党和人民做了一辈子勤杂工”。她一生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践行自己的诺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落实到底”。自己能办的事绝不让人代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不但年轻时是这样,而且进入老年后仍然持之以恒。2013年,邓州市政协原主席、市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德堂把《民族魂》一书清样送她审阅,没想到94 岁高龄的杨老,竟然逐段逐句地细读,还回了一封信,反馈她的修改意见。其中,连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应怎么改都列了出来。她提供的每一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的,照片上的人都是谁,什么职务,照片背后还有什么故事,都做了详尽的说明。
她是一名保持本色的共产党员。她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在革命和家庭关系处理上,始终是舍小家顾大家。她常说:“人家的孩子是养大的,我家的孩子是扔大的”。为了革命,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托人奶养,太行山至今还流传着杨蕴玉“三个孩子和五个奶娘的故事”。几十年中,一家人散多聚少。她风趣地说:“我年轻时是孩子找不到妈妈,现在老了是妈妈找不到孩子"。她对孩子们的要求到了几近严苛的程度,无论男女,从小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以至于儿子泽涛高中毕业当工人发了新服装,也要缝上两块补丁,说这样穿着踏实。她教育孩子们要自食其力,别想沾父母一点光。她的六个孩子都是靠自己努力就的业。
她,就是杨蕴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行事低调,从不让人称呼她的职务。在太行山时,人们亲切地称她“大杨”,而且从青年叫到老年,从农村叫到城市,从太行山叫到北京,从全国妇联叫到教育部。老百姓叫她“大杨”,战友们叫她“大杨”,周恩来总理也叫她“大杨”。“大杨”这个名字,已不单单是因为她姓杨个子大,而是对她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 她是邓州骄子,她是太行风骨,她是全国人民的“大杨”!
红色基因传承篇 4.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姚雪垠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县(今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 《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此后四年多,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
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
1929年后,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
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 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 《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
1931年5月,由袁介亭做媒,在开封结了婚。时年,姚雪垠21岁,王梅彩18岁。从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
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同时还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
1939年起,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 等。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 ,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
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差半车麦秸》《M站》,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
1957年创作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李自成》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祯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祯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1999年4月29日逝世。
获得荣誉:
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 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社会活动: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任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红色基因传承篇 5.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韩作黎
韩作黎,生于1918年7月,邓州市桑庄乡韩营村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
五岁在祖父的私塾读书,一直到十五岁。在这期间艰苦学习,打下了国学的基础。1934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35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他深知自己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就特别下功夫,从而使各门功课都获得优良的成绩。而写作依然是他的爱好,在校刊和县里办的报纸上多次发表文章。
1938年冬,他结识了一位高中生,在其帮助下,他读到了《解放》杂志和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书刊。
193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939年夏,他考入了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地下党在学校的支部书记。为了宣传革命思想,他用“黑黎”的笔名给报刊投稿,1941年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小胖子》,描写一农村少女的觉醒,发表在姚雪垠主编的《中原文化》上,这是他的处女作。由姚雪垠推荐,他又当了邹韬奋主办的《全民抗战》刊物的特约通讯记者。在师范二年级时,做党的地下工作,请假逾期未归,被学校开除。经党组织安排,到山区当了小学教员。皖南事变后,党组织调他去延安。他徒步二千里,于1941年5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入延安大学学习,整风中,他写了《我是怎样反省自己的》一文,刊登在当时的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编者按指出:韩作黎的学习精神是“青年党员学习的榜样。”他的这篇文章被收入整风学习的参考材料中。在延安大学学习一年后,被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1943年又回到延安工作。
1945年初春,党中央组织部派他到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工作,从此他就为党的教育工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那里他先做教员,后当教导主任。他始终遵循着八个字:“耐心说服,启发教导”。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李久铭,在家乡当过儿童团员,他入校后淘气得出奇,老师和同学都讨厌他,要求领导准许他辞去教导主任,去担任李久铭那个班的班级主任,他细致了解了李久铭的经历,发现其优点、长处,耐心启发教育,终于使其转变,成为一个好学生,后来出国留学,成为研究稀有金属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后,韩作黎写了《我是怎样改造李久铭的》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曾对新中国的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韩作黎一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学生锻炼身体,他常带着学生跑步、打球、踢毽子,要求学生讲卫生,他就和学生一起扫除,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带头开荒,种地、纺线,织围巾。项阿毛是烈士项英的孩子,刚入校时毛病很多,韩对他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一次项阿毛在老乡家掏麻雀时,把房屋踩了个洞,韩就领阿毛向老乡赔礼道歉,又把房屋修好。
1946年深冬,由于战局紧张,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与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合并,韩作黎担任教导主任。我军撤离延安,学校也随之撤退。敌人闻迅尾随追来,两面包抄,情况万分紧急,五百多名学生,五、六十名教员和工作人员,只有几支步枪、手枪、几十颗手榴弹和十几头牲口,这些孩子,大的有十三、四岁,小的只有七、八岁,韩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证这些革命后代的安全。深更半夜,他们机智巧妙地突破敌人的包围,翻越了几座大山,走了一天一夜,甩掉了敌人的追击,却又有一条冰河横在前面,附近又没有桥。在这关键时刻,校长和韩主任首先站出来,带动了教职员工都站出来,背上背一个孩子,怀里抱了个孩子,踏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一趟又一趟,五百多名学生终于安全渡过了冰河。这支队伍在行进中,小的孩子坐进牲口驮着的“架窝子”里(就是牲口背上架着两只驮筐,一边坐一两个孩子),摇摇晃晃磕磕碰碰地在山道上行进着。由子山道狭窄,行走十分艰难。突然,一只牲口因“架窝子”碰了山壁受了惊,疯狂地奔跑起来,随时都可能滚下去,把四个孩子摔进山沟里。韩作黎“唿”的一声跃到路边,用肩膀死命顶着“架窝子”跟着牲口飞跑。突然牲口扬起前蹄,向前跨越,把韩作黎撞了个趔趄,牲口带着“架窝子”卷着四个孩子,咕碌碌滚下山坡,他毫不犹豫,也跟着滚下坡去,脸撞破了,他顾不得擦血迹,就去抢救孩子。幸好,孩子们被反扣在“架子窝”里,安然无恙。就这样,他们历时八个月,行程二千余里,尝尽千辛万苦。在党中央派来骑兵保护下,渡过黄河,到达安全地带,孩子们没有一个受伤。
北平和平解放后,韩作黎所在的学校和晋豫鲁的行知小学,晋察冀的光明小学合并为华北育才小学,迁入北京先农坛,韩作黎任副校长。他对自己的儿子教育同样认真,有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拿了校园的两个石榴,他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儿子,拿钱去赔偿,并用星期天带着两个孩子在校园义务劳动一天。 建国初期,他在教育部视导司担任视导并兼《人民教育》杂志编辑。1950年8月,调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办的育英学校当校长。1956年调北京市教育局任副局长。1958年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文教书记,1961年他根据自己深入教学第一线的体会,撰写了《学习和掌握教学规律》一文,发表在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前线》杂志上。1964年调回教育局任副局长。1979年任教育局局长和党组书记,直到l981年退居第二线,任教育局顾问组长。
红色基因传承篇 6.邓州首任中学校长李德升烈士
李德升,曾用名李春旭,邓州市高集镇高集村韩庄人。生于1894年,1921年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大学。据邓州《医药志》记载:他曾出资创办了邓州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医院“旭升医院”,第一个将西医引进邓县境内。
正如鲁迅弃医从文时所说:医生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中国的关键在于救治人们的精神。同样,李德升信奉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这一理想付之行动。
1923年,李德升应邓县教育局局长栗椒岩邀请,在春风阁创办的邓县第一个初级中学,是现在“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前身;稍后他出资创办的邓县“宛南中学”,是现在“南阳商校”的前身;后来他又出资创办了“正德中学”,就是李德升喋血之地,是现在“邓州市张村镇高中”的前身。所以,李德升既是医生,又是校长兼教师。
由于李德升的思想进步,行动上倾向共产党,在早期为党做了大量地下工作。1935年经宛西地下党负责人吴怀三(宛西著名烈士,1937年牺牲)介绍,宛属工委组织委员张明河(原河北省副省长,公安部离休干部)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教师、医生、伪区长身份从事党地下工作。1936年他参加宛西(邓西)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为大洪山李先念的第四军第五师保存、输送大量枪支弹药。并利用办学的校长身份,为革命培养进步学生,向大洪山输送大批人才。在党的指示下秘密扩军,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 1945年,被丁叔恒派人杀害,牺牲时49岁。如一曲铿锵、激昂的歌,高音时键弦陡断,戛然而止。生命在这时停息,而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