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杨建红 编辑:诚恳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人生跨越了战乱、学术巅峰、文化交融与家国情怀,其生命轨迹不仅是一部科学探索史,更是一幅中西学术交流与人文精神的壮阔画卷。
一、他学术生涯的辉煌成就
(一)他发现了宇称不守恒(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律。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颠覆了物理学界对自然规律对称性的传统认知。这一革命性思想仅用一年便经吴健雄实验证实,二人于1957年获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得诺奖的华人科学家。
(二)他的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希格斯机制、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均构建于此框架之上,被誉爲“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统帅”。
(三)他对统计力学与凝聚态物理的贡献。包括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理论等研究,深刻影响了数学物理和凝聚态领域的发展。
二、他人生阶段的四重转折
(一)他扎根中华的早年(1922-1945)。他生于安徽合肥,成长于清华园(其父杨武之为清华数学系奠基人之一)。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完成学业,受教于吴大猷、王竹溪等大师,奠定其对称性与统计力学的终身兴趣。
(二)他在普林斯顿的黄金时代(1949-1966)。他赴美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学者交流,在此阶段诞生了其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他与李政道的合作与决裂,亦成为科学史上一段复杂公案。
(三)他对石溪时期的传承(1966-1999)。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培养大批华人科学家,推动中美科学交流。此阶段他深入研究科学史,反思中西教育模式差异。
(四)他落叶归根的晚年(2000年至今)。 他于2003年归国定居清华,以耄耋之年亲自授课、组建高等研究中心,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完成从“海外学者”到“国之耆宿”的身份回归。
三、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融者
(一)他是文化桥梁的构建者。他始终致力于消融中西学术隔阂,早年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晚年呼吁中国慎重对待超大对撞机项目,体现其立足长远的发展观。
(二)他是对科学美的执着追求者。他曾以“秋水文章不染尘”形容狄拉克方程,强调理论结构须兼具简洁与深邃。这种审美直觉深刻影响其研究风格。
(三)他对家国命运的主动选择。1971年他打破冷战坚冰首访新中国,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归清华,其人生选择始终与民族复兴进程同频共振。
四、他留给后世的启示
(一)他认为基础科学需要长期主义。他多次强调“科学生根需要土壤”,中国科学发展需摒弃功利主义,尊重基础研究的积累规律。
(二)他有跨界思维的价值观。他在数学与物理间的自由穿梭,以及晚年对《易经》与近代科学关系的批判,展现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
(三)他学者人格的完整性。他从与杜致礼相伴53年的琴瑟和鸣,到翁帆陪伴下的学术新生,他对生命能量的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智慧示范。
杨振宁用百年人生印证:科学探索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参与宇宙间永恒的逻辑与诗意。他的存在,恰似一座连接古典科学与未来文明的桥梁——既承载着爱因斯坦时代的宏大追问,又向东方崛起的年轻一代传递着精神的火种。
作者:杨暍,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